在作者眼中,以失败告终的奥尔森不逊于功成名就的格罗夫;富可敌国的比尔·盖茨也不比未发一笔横财的里奴斯·托瓦斯(Linus)多占页码……只有这样,这部历史才不至沦为一部偶然的发家史和疯狂的现代淘金史。
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、最全面、最深入的IT业人物传记。
信息产业是二十世纪最壮观的情景剧。而且情节正值高潮之际,昂首跨入二十一世纪。可以说,计算机历史不是机器的历史,甚至不是技术的历史,而首先是人的历史。
天天沐浴在这个产业的灼热和喧嚣之中,却难以抚平自己心头两个长久的缺憾:一是一直想看一部系统、深入的计算机发展史;一是一直期待一部全景式介绍计算机历史中众多风云人物的书。我本以为,只要走进书店,就可随手而得;本以为会有许多大手笔,正在梳理编撰。但等呀等,这样的书始终觅而不见。我翻遍了图书馆,也查询了国外出版情况,都无功而返。想想看,置身产业中心,指点江山,不通晓历史,何以IT?不了解这部历史的重要主角——人物,只一味眺望遐想,何以IT?计算机媒体层层累积,却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整理史料。几年等下来,仍无着落,终于失望。看来与其等待,不如亲自动手。
人是产业中最活跃、最生动,也是最具人文和人性的因素,自己对人物始终有一种独特的偏好。于是,从1998年初着手准备,实施网络“大搜捕”和书籍“大通缉”,半年下来,战果颇丰:网上媒体查到的人物资料超过800MB,几乎把所有相关的国内外媒体扫荡一遍,中文、洋文书籍百余本。渐渐地有了海洋的感觉,有了被淹没的感觉。于是自己再花时间,遨游梳理,想整出一部纵横近百年的计算机人物传记,能囊括这条历史长河中所有重要人物,为大家导游。
时不时逃脱现实的喧嚣,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,一头埋进历史精彩的深处。这真是一段奇异的历史,一个又一个人物都让人着迷、激动。在这过程中,自己有时停伫长思,有时放怀大笑,有时感慨,被梳理的人物所一一感染。有一种从未预想过的兴奋支配了我,用朋友的话说,我是“鸦片似的上了瘾”。我的确喜欢这种“上瘾”的感觉。可以说,这是目前为止,IT业给予我的最大的快乐和最美好的时刻。
的确,这是一部令人无比惊讶的历史。有着如此多成功的喜悦,如此多失败的忧伤;有多少人物被涂上厚厚的神话,就有多少人物被厚厚的灰尘埋没;有多少英雄被反复吹捧,就有多少天才被时间卷走;有多少成败者被装入大量书籍,就有多少无名者被埋入纸堆。一开始,我就确立自己的标准,不局限于普通的编译,添加个人的视角,努力把倾斜的、以金钱作为砝码的历史天平,靠自己的笔墨能努力扭正一点。
因为计算机业早已成为财富的竞技与游戏。浓郁的商业气息主导了人们的视野:金钱的尺度成了衡量的最高尺度。使我们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咀嚼少数人的一言一行,而忽视许多真正的英雄和天才。我们以为自己懂得很多,可掰着指头也只能数出那么几个人。我们近视而健忘,过去的都成了古董。我们趋利又势利,计算机业只是成功者的天堂和失败者的地狱。
由此我确立了整理的尺度:厚今人不薄旧人,厚成功不薄失败,厚商界不薄技术。对前者,要撇去过多的泡抹,以更犀利苛刻的笔触,还其本质;对后者,要掸去过多的灰尘,以客观和同情的笔调,还其真实。赋予更多的关注。
这些人物包括有计算机科学奠基者、产业先驱、硅谷传奇人物、技术天才、PC巨头、软件精英、网络先驱、网络天王等各色各样最具影响力的人物。数量初步确定为50位。但很快将名单扩大至100人。
梳理人物,主要是来料加工,体力活。看的是总体把握的能力和勤奋的程度。由于时间仓促,每个人的内容又取决于资料的多少和优劣。每一篇完成的文字都是一个新添的缺憾。同时,它也吸取了包括蒋涛、舒建华、王明伟等许多朋友的劳动成果。我想这部书将来是应该不断升级的,而且不是自己一个人来完成,可以由更多的人来一起升级。但它肯定是迄今为止国内最系统、最全面、最深入的IT业人物传记。而且文字中有着作者独到的透视和见解。相对于这个喧哗、浮华的行业,这部书(1.0版)肯定值得每一个人好好阅读。
尽管努力提炼和浓缩,但百名人物还是无法在一本书中装进去。自己也无法一气呵成。因此,最终就成了《人物三部曲》,各有侧重。《硅谷时代--创造计算机生命的英雄》更具历史感。与本书互补的姊妹篇《还原--改变计算机命运的英雄》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同期出版,则主要关注20年来轰轰烈烈的两场革命:PC革命和互联网革命。另外一本,还在挖掘和写作之中,重点讲述计算机思想家、媒体精英、黑客等另类英雄和产业中新兴的未来英雄。
产品、技术总在升级,公司、人物也在更替,但是人的本性和德性是永远无法升级的。这也是自己写作的基本宗旨。克罗齐说:“每一部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”。的确,书写历史是为了让当代人以及后来人阅读的,体现的是现代视角和观点。克罗齐又说:“精神就是历史。”历史之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一个时代的精神,对于计算机历史来说,这个精神尤为突出,值得业内、业外每一个人回味咀嚼。克罗齐还说:“历史是生活的老师”。我想,这更无须多说。